系统集成配套

有关电视剧的三个问题

2023-09-18 00:44:23 系统集成配套

  最近一些年,对电视剧最大的批评是说它过度娱乐化了,虽然和电视娱乐节目相比,还没有到娱乐至死的地步,但是,从过去的戏说历史,到今天的穿越剧,电视剧的泛娱乐化引起了慢慢的变多的关注。

  不可否认,娱乐是电视媒介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布兰德尔·马修对娱乐的重要性有过这样的表述:“所有的艺术的最大的目的全在于娱乐,即使各种艺术还必须实现自身的第二目的。”①

  单纯就娱乐而言,电视剧和娱乐节目还是不大一样的,电视剧毕竟还强调艺术性,而娱乐节目就可以走纯粹娱乐路线,不必有艺术的负担。不过,和电影相比,电视剧的艺术性就相形见绌了。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人觉得电视剧如今的状况是特别正常的。

  电视剧究竟有什么社会功能?娱乐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并且现在有放大的趋势。至于教育功能,一直是有的,只不过如今这个功能在下降。比较而言,下降得更快的功能是艺术。

  举例来说,电视剧《甄嬛传》,虽然它不是动画片,但是,看上去它还是对儿童有某种奇怪的影响。有的小学生会把班上的同学分成各种角色,女生模仿皇后和妃子的角色,男生则是皇亲国戚,整个班级辈份打乱,俨然一个后宫世界。关键是,后宫戏本身是女性化的,小学生模仿时也是由女生主导,男生则是顺从的角色。联系到电视剧《潜伏》热播以后,有些人很快就把它当成了办公室宝典。这些大概都不是编剧和导演的初衷吧。还能这样联想,《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大概没有想到他的小说会被后人当成计谋的厚黑学。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作者当初也不会是刻意推出“模范丈夫”灰太狼。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从教育的角度看,谁决定了我们看什么样的电视剧呢?我们当然希望是由自己决定。不过,这很难做到。不仅仅政府会管制,制片人和编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口味。但是,更重要的恐怕是,中国电视剧是买方市场,数量上供过于求,所以说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人就变得更关键,加上审片子的人,这样的人总共不会超过几百个。

  在限娱令之后,很多卫视都回到了电视剧的主战场,在中国的电视市场,电视剧无疑是争取收视率的有力武器,因为受众群体往往很稳定。去年发生了电视剧制片人揭露收视率造假的事件,再次说明了电视剧对电视台收视率的贡献。

  安徽卫视一度把自己打造成了电视剧频道,这肯定能拉动收视率,但是,仅此而已吗?换言之,在限娱令之后,电视剧的联播方式会受到制约,因此,电视剧频道化还有必要吗?就北京卫视来看,电视剧播出通常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地方特色。这也许是央视电视剧被地方卫视挑战的原因之一。

  用数据来说线部电视剧当中,抗战剧占据了47%的比例,囊括了抗战剧的各种新类型,如抗战偶像剧《战旗》、《雪狼谷》、《向着炮火前进》,抗战言情剧《火蝴蝶》以及女性抗战传奇剧《红娘子》等。这一年江苏卫视的电视剧时间,可谓“炮火连天”。电视剧有某种延续性,这一点有助于收视率。看《战旗》和《中国骑兵》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觉得今天播出的电视剧有明显的延续性,它们是在走红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的基础上,又延续了一部分演员阵容,三部都是抗日战争剧,容易识别和追看。也有些电视剧是延续同一导演或者编剧,总之,都是利用了观众的心理惯性。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一开始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怀疑,因为已经有了一些非常规的抗日电视剧走红,比如说《亮剑》和《生死线》。媒体人刘春就在微博上劝编剧别再写卡通片式的抗日剧了。但是,电视剧和纪录片不同,中国观众似乎有这种心理需求。

  同样很火的还有家庭伦理剧,占据了2012年北京卫视播出电视剧的40%,包括《经营婚姻》、《谁来伺候妈》、《我和老妈一起嫁》、《岳母的幸福生活》、《新女婿时代》、《买房夫妻》等剧,这些电视剧契合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比如说电视剧《门第》,该剧涉及多个社会热门话题,婚姻中的女高男低、门当户对,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多大影响等等。还有《瞧这一家子》,很多人以为这是以前同名老电影的电视剧翻拍,剧中涉及的却是“小升初”、忘年恋、不婚族等一系列热点话题。而热播剧《蜗居》,触及的是房价、小三、等社会问题。而这些电视剧之所以热播,也是由于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从关注社会热点、探讨社会现象这个方面上看,此类电视剧和某些新闻关注的内容倒是越来越接近了。

  近两年电视荧屏刮起了一阵穿越风,并且热度持续升高,尤其在伴随着《步步惊心》等剧目的播出之后,穿越甚至已能称为一种文化现象。穿越剧可能开拓了电视剧创作的疆域,但同样也需要注意到,这种凌驾于历史真实之上的戏说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在穿越剧中历史已然退到符号化的背景环境。如果说穿越剧还是通过穿越的方式完成了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对接,那么,当下的很多古装剧只能是历史与现实的杂糅,这种杂糅不仅是时空层面上的混淆,更来自于语境和思想意识上的混沌。今年6月底在湖南卫视开播的《天天有喜》,姑且不论其剧情构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单是那些从古代人物口中频出的当今网络热词甚至流行歌曲歌词,就足以形成一种奇观。再加之神话和爱情等多种元素在剧中的杂糅,该剧的审美价值不知从何而来。

  电视剧是否比电视节目更重视收视率?这样的一个问题颇有意思,看上去电视剧选择演员好像比电视节目选择主持人更慎重,有的节目选择的主持人或者嘉宾颇让一些观众反感,可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很少发生在电视剧当中。这也许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电视剧对普通观众的关注,而电视节目看上去更能够容纳特殊观众。

  在网上看电视剧的都是什么人?大概的判断是青年人居多,他们选择看外国电视剧最多。中国的网上电视剧观众规模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是电视收视率调查的一个死角。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文化输出有了新的场所,就是网络。甚至于这会导致电视剧具有了更多的跨文化传播色彩,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从电视国际传播的角度看,目前看上去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新闻模式,但是,期待用电视新闻来影响国外的普通观众是很难的。比较起来,第二种更靠谱,这就是影视剧模式。可是,电视剧出国没有电影容易,而且知识分子看电视相对较少。因此第三种模式即纪录片更合适。现在电视剧主要在洲际范围内传播,这就可以解释韩剧的流行。对比来看,中国青年受美国电视剧的影响很大,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和电视剧一样,这和美国青年在美国看美剧不同。

  和小说比较起来,电视剧还不能算是元内容,因为电视剧对文学作品的依赖依旧很明显的。但是,考虑到今天读小说的人在中国慢慢的变少,因此,电视剧就变成了一个元内容的平台。实际上,网络目前的点击率也说明了这一点。电影、电视剧和新闻可以说是如今元内容的三个大多数来自,电影在这方面比电视剧有更大的优势。让我们再看看内容链,我们一般用原创内容来解释创新,现在看,这可能有一点误解,因为原创内容并不等于元内容。也许我们大家可以从内容链的角度来重新分析内容产业,在内容产业的上游是元内容,中游是衍生内容,下游是复制内容。这里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不同的内容接受者可能会因为条件所限而错把下游当上游。比如说新闻的议题设置。

  如果说,在资金充足、拍摄周期较长的情况下,粗制滥造的现象能获得一定的遏制,那么原创性低几乎就是国产电视剧致命的软肋。细数一下近几年较为成功的电视剧:《潜伏》、《亮剑》、《士兵突击》、《奋斗》、《蜗居》、《甄嬛传》,这些拥有一定口碑的收视好剧,几乎都是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再看电视剧翻拍经典的问题,为什么经典会被不断地翻拍?可以说如今翻拍率似乎成了判断原创作品是否经典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经典通常是一个社会的内容生产的核心,也就是元内容。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元内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元内容就如同音乐主旋律和文学母题。不可否认,人类有经典情结。进一步说,经典的匮乏经常能反映出一个时代或者社会精神财富的贫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电视剧需要艺术性,它不能忘记了自己的艺术功能,即便是游戏,都要求一定的艺术性,何况电视剧。

  从电视剧的教育功能来看,怎么计算电视剧的信息量呢?我们一般重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那么,电视剧有没有信息量呢?宏观看,电视剧也是信息产品。只不过,文艺和新闻的信息量概念是不同的。艺术是虚拟的,也就无所谓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甚至于影视剧还可能希望增加信息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和新闻报道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

  在穿越剧中,有人点燃绿矾以提炼硫酸,并试图用硫酸来腐蚀墙壁,这反映了制作者没有最基本的化学常识。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剧在常识问题上的严谨,美剧中有一派偏爱科学和专业性的题材,这类剧集的编剧往往拥有相对应的学科背景,电视剧方也有强大的专业指导,不仅能避免在常识问题上犯错,更能在专业性上给电视剧增加可看性,红极一时的《生活大爆炸》就是一部科学喜剧,各种科学理论在几位主角的生活中贯穿,甚至能起到一定的科普功能。

  ①【英】罗宾·乔治·柯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本刊学术顾问;欧阳丽蓉 卫梦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首页
机器人
案例
联系